春节台湾旅游需注意什么?
一、春节台湾旅游需注意什么?
出门在外,安全第一
出外旅游携带的行李要求轻便,旅行箱、包要坚固耐用,应尽量避免携带贵重物品。如需在旅途中使用的证件、现金等应寄存在酒店保险箱内或随身携带。入台证和台湾通行证是在台湾唯一的合法身份证明,证件一旦遗失或被偷被劫,应及时向警方报案,请警方出具书面遗失证明。
自备药盒,有备无患
为防止水土不服,最好常备药品,如止泻药、感冒药、消炎药、止痛药及创可贴、风油精等,以及针对自己的身体情况带足备用药。有晕车史的,要在乘车、乘船前半小时服药。
穿衣佩带,应时应景
台湾北部(包括台北、野柳、花莲)冬季较冷,尤其下雨的时候。但到了中南部,尤其过了高雄去到垦丁,就会比较热了,所以轻便和厚实的外套都要备好,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物。
备好台币,方便出行
台湾当地基本只收台币(商场、夜市等),所以要备好台币。国内的话,当地省级或市级大的中行可以直接用人民币兑换台币,可在机场内银行柜台、市区银行或住宿饭店柜台兑换新台币。请将兑换收据保存好,离境时,只要出示兑换收据,便可兑换没用完的新台币。
二、想在一月中左右去台湾玩,有什么推荐的攻略吗?
台湾最美的风景,是人。到台湾一定要去台北,就像去中国就要去北京一样。从清净优雅的阳明山,到繁华喧闹的西门汀;从皇家气派的台北故宫,到平民百姓的夜市小吃;从热情好客的原住民,到彬彬有礼的绅士做派,台北的每一个转角,都有一个出乎意料的惊喜在等着你。如果你想玩的尽兴,可以参加众信旅游推出的环台湾游,又便宜又实惠,还没有强制消费,我十月份去的,那时赶上了好时候,才1999,春节期间可能会稍微贵些吧!
三、台湾的春节怎么过?
台湾保留很多古老的传统,由于台湾人多是闽南移民后裔,其风俗和闽南差不多。“初一场;初二回两家; 初三无姿娘(姿娘意为妇女,此日妇女不上街); 初四神落地(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); 初五舀肥(掏粪便,农事开始); 初六隔机(整理织布机,隔开经线与纬线,妇女们开始织布); 初七七元(人日,取菜、果等七样做‘七宝羹’); 初八完全(年糕吃完了); 初九‘天公’生; 初十好食天(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); 十一请女婿; 十二倒去觅(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); 十三吃糜配芥菜(糜即稀饭,连日吃腻了酒肉,改改口味); 十四结灯棚;十五上元丸;十六‘地妈’生; 十七‘那怎生’(节日就这样过去了)。”———闽南民谣 有人说,这年是越过越无聊了。 隔年米和九鬃芋 除夕夜里要辞年。按照闽南的风俗,辞年得摆“隔年米”、插“春枝”、供甜米果和九鬃芋。现在这种风俗也很少见了。 ,从前过除夕,供桌上得摆着“隔年米”(也称“过年饭”)、糕果、鸡蛋、红橘、柿饼、九鬃芋等各种菜肴。“隔年米”得从除夕夜放至大年初一,意为“年年有余”。 在辞年的过程中,九鬃芋算是一件重要物什。据介绍,这种芋头有许多芽,闽南人称之为“芋子芋孙”(闽南语),象征着人丁兴旺、子孙满堂。跳火墩 按照闽南古老的风俗,除夕那天,团圆饭吃罢,孩子们便都溜出家门,有的追逐嬉戏放鞭炮,有的参加“跳火墩”。 人们把晒干的地瓜藤或其他干草堆集点燃,在熊熊燃烧的火堆上来回跳跃,还边跳边唱:“跳入来,年年发大财;跳出去,无忧又无虑;跳过东,五谷吃勿会空;跳过西,钱银满屋内。”(闽南语)孩子们一直玩到被家长叫回,长辈们给了压岁钱后,才带着笑容进入甜甜的梦乡。 避债戏 按照旧俗,正月不宜上门讨债,因此,债主讨债须在除夕日之前。对于负债累累的穷人来说,是最怕除夕债主上门的,弄得全家连年都过不好。 为了让穷人们能够过个好年,泉州东街元妙观的道士们便在除夕夜请来戏班,通宵达旦地演戏。 由于看戏的多是穷人,债主若追债至戏场,是会惹上众怒的。久而久之,便形成了债主不向看戏人讨债的风俗。因此,这场元妙观主持的除夕大戏,就被称为“避债戏”了。 烧大人 一提起“烧大人”,尤世赞老人不禁扑哧一笑。那副快乐神情,仿佛又回到了儿时。尽管已经76岁高龄,尤老先生还能清楚地记得,小时候拿着全家的“替身大人”跟着“师公”(道士)到处游玩的情景。 所谓“替身大人”,是一种纸扎的小假人。尽管它们一个个只有约十厘米高,制作也十分简单,却承载着将全家人的灾祸带走的“重任”。 根据古时候的传说,不仅人间要过年,天上的仙人到了年底也有仪式。 一到年底,天兵天将们就要换防了,这时候,家家户户就按着家里的人口数扎起小纸人,再派个代表———往往是家里的小孩子,拿着全家的“替身”,跟着“师公”周游铺子做法事,将全家来年的灾祸都附在小纸人上,请求天兵换防时,将纸人和灾祸一起带走。 “